最近接到個案子,所以研究起「生態旅遊」的定義
所謂的生態旅遊,指的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以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

有一群已經有環保意識的人,希望將他們的環保概念,實踐到育樂方面
所以說推出生態行程,讓這些人參加

台灣在這方面景點的數量實在很少
而且台灣人只要有一種模式成功,就會到處仿效,所以景點之間同質性高
不管是到處可見的「斜張橋」、還是縣市政府爭相舉辦的「煙火節」、「博覽會」等
第1座南二高可以看到的斜張橋,造型美、成本低
第2座也許也是稱的上所在地特色之一
第50座、第100座就不見得是這麼回事了

扯遠了,以上是就各級縣市政府冗員一堆又懶得動腦,只想便宜行事的小意見
即便就針對台灣符合當地原本生態或生活方式的地點來進行行程包裝
因為要對環境具有責任感,所以不是派個人當地解說,讓大家看看大自然就好
還要控制觀光人數,避免破壞原始的生活

以旅行社的角度來說,談定一個固定的行程內容,最好是購買這一個行程的人越多越好
因為固定成本跟變動成本都可以因為人數而降低
消費者也更有可能因此而獲得好處,例如更低廉的價格
於是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正向循環

撇開規劃生態行程內容的困難度,假設已經提出可販賣的行程
也開始上架販賣,有兩種情況,銷售的好與不好
銷售的好,很棒,但是不能增加出團量喔!因為會破壞當地生態旅遊品質
銷售的不好,剛開始可能是提高價格,於是造成更少人購買,於是價格更高,然後商品下架
或者是銷售不好,瘋狂下殺,還是沒人進來,下架
又或是銷售不好,瘋狂下殺,有點人進來,但報一個賠一個,商品下架
只要一次,下次不會再有PM花心力在這類型的行程上面
連我外行都覺得這個成功的期望值很低
畢竟「形象」這個東西,不是產品部門的KPI,「利潤」才是

一個公司如果不夠大,企業文化也不支持
那麼這種東西永遠都只是表面功夫
就算夠大,也願意做,這也是因為帶來的利益(例如有N家媒體報導)大於成本

看完某生態旅遊相關論文的感想
永遠不要忘記企業的目的在獲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st mo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